English Version

讀赫爾曼黑塞代表作《玻璃球遊戲》的數點反思

李偉強院長向數位入讀博文及社會科學學院不同學系的學生分享他閱讀瑞士籍德裔作家赫爾曼黑塞的代表作《玻璃球遊戲》的感想。 他鼓勵學生多閱讀能啟發他們思考的書籍。 由左至右:袁嘉希,任家俊,李偉強教授,鄉曉晴,孫嘉雯,鄭錦鋒。

李偉強院長表示,兩次世界大戰的經歷給赫爾曼黑塞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影響,促使他反思戰爭的殘酷以及知識份子在人類歷史中應扮演的角色。 由左至右:袁嘉希,鄉曉晴,任家俊,鄭錦鋒,李偉強教授,孫嘉雯。

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4-18) 令整個歐洲陷於一片混亂,滿目瘡痍兼且道德淪喪。戰後,歐洲的知識份子努力重建社會秩序,同時紛紛叩問戰爭何故、殘酷何由?許多歐洲人在戰時耳聞目睹一切,遂對人性失去信心;有些則嚴肅思索人類應如何避免重蹈覆轍,慎防悲劇重演。有部份人決意窮畢生力量,爭取自由和公義;有部份則竭力提醒大眾,人類有道德責任,為創建更美好的世界而努力。

瑞士籍德裔作家赫爾曼黑塞 (Hermann Hesse, 1877-1962) 是其時一位偉大的小說家,他努力提醒知識份子在歷史上擔當的特別角色。黑塞在1943年二次大戰期間出版他最後一部重要著作《玻璃球遊戲》(The Glass Bead Game,德語為 Das Glasperlenspiel, 別稱 Magister Ludi)。他在該小說中創作了一個獨特的世界,那世界的藝術、科學及哲學創作與討論,由一個由學者和知識份子組成、地位尊貴超然的卡斯提爾會社 (Castalian Order)所主導。這組織的成員積極參與玻璃球遊戲;那是一場精妙複雜的遊戲,考驗參與者的藝術、數學、科學及哲學知識。會社成員以其傑出的學術才華而自命高人一等,但卻往往與現實脫節,不諳民間疾苦。

小說中,年輕主角約瑟奈契特 (Joesph Knecht) 獲邀請加盟會社,最終更成為遊戲大師(遊戲大師的拉丁語為Magister Ludi,亦是小說的別稱)。奈契特覺察到會社的問題,並致力拉近知識份子與社會大眾的距離。他明白到知識份子不應對普羅大眾的苦難視若無睹,更不應自我沉醉於學術追求,而忘卻貢獻社會。奈契特最後離開了會社,並成為一名男孩的老師。他倆一起去游泳;自此,人們便再沒有見過奈契特的蹤影。

從某種意義來說,今日的高等院校仍被視為象牙塔,我們作為知識份子,就好比那些玻璃球遊戲玩家。我讀黑塞這部小說已經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但每逢想到我們對社會的義務時,小說當中一句話便浮現腦海:「作為遊戲局中人,我們是昔日的守護者、現在的創始人以及未來的建築師。」小說出版後數年,黑塞寫道:「所有文化及知識活動都有兩項功能:一是給予多數人肯定與鼓勵,安慰他們,並賦予他們生活的意義;其二雖較為隱晦,卻是同樣重要,那就是孕育少數未來偉大的心靈,培育、保護和照顧他們成長,讓他們得以吸取氧份。」

當小說在1943年出版時,人們並不知道他們仍要多折騰兩年,二次大戰才結束。當二戰將近結束時,知識份子開始反思如何重建被兩次世界大戰摧毀的人類文明。黑塞的巨著告訴我們,學者應肩負的重任。這責任就是把我們老師、人生導師,以及人類歷史上先賢聖哲承傳給我們的智慧與精神,傳給我們的學生。更重要的是,我們不但要向下一代傳授知識,更要同時啟發他們思考人生意義,給予他們道德指引,以帶領他們未來的路向。

來自科學與環境學系的楊志豪博士早前告訴我,當他在英國工作時,他愛上美國處境喜劇《囧男大爆炸》(The Big Bang Theory),原因不單是這齣電視劇帶給他歡樂,更因為劇集激發他思考甚麼是物理學,以及當一名物理學家究竟是怎麼的一回事。楊博士指出物理學是一門研究物質世界基本法則的學問;物理學家必須要對自然界的基礎真相有一份永無止境的追求與堅持。若果你有興趣更深入了解他何以愛看《囧男大爆炸》,以及知道更多關於科學巨人,如伽俐略伽俐萊 (Galileo Galilei) 和彼得希格斯 (Peter Higgs) 的故事,那就不容錯過楊志豪博士在今期院刊刊登的文章。

同樣來自科學與環境學系的鄧文靖博士是一名資深的環境科學家。近年來,她專注研究空氣中的內分泌干擾物質 (endocrine-disrupting chemicals, EDCs) 及其對人類健康的影響。她的研究曾影響政府制定的室內空氣質素政策。她的工作有助保障公眾健康及提升市民的福祉。鄧博士除了在文章中介紹她近年的研究外,亦會分享她在學術生涯中如何孜孜不倦積極探索,以及藉著研究影響社會所得到的滿足和快樂。

你們當中許多人或許知道,社會科學與政策研究學系*及其前身之一的社會科學學系,自2012年起,便一直負責推行該系的學生實習計劃。多年以來,學系有1,500名學生透過計劃,先後到不同公司實習。計劃的管理團隊成員郭慧玲女士、陳耀明博士及何家騏博士在今期院刊的專題部份,跟大家講解這個實習計劃的歷史、目標及成功故事。兩名前實習生亦會分享他們從計劃中學到的事物,以及有關經驗如何有助他們發展事業。

校友的成就正好是我們作育英才的最佳憑證之一。兩名全球及環境研究榮譽社會科學學士畢業生陳岳汛和杜珮煒,在可持續發展的領域中開展事業,屢有所成。他們在五月重返校園,舉行講座,與教大同學就如何為未來事業作好準備分享竅門。二人不約而同地多謝社會科學與政策研究學系的老師過往悉心指導,感激老師不但傳授知識,讓學生可以裝備自己,亦培養學生面對人生挑戰的正確態度。正因為有如岳汛和珮煒般的年輕心靈,為創造更美好的世界而竭精殫慮,我對未來仍滿懷希望。

在四、五月,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籌辦了兩場盛大的音樂會,以慶祝大學成立三十週年,同時展現學系人才濟濟。可惜的是,由於大學架構重組,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將併入教育大學的另一學院。我感謝學系各人對博文及社會科學學院一直以來的貢獻。他們帶給學院音韻之樂和藝術之美,我會深深懷念。衷心祝願他們在未來的日子,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二次大戰結束後不久,赫爾曼黑塞便在1946年獲頒發諾貝爾文學獎,以表揚他對文學界和知識界的貢獻。「Knecht」(奈契特)在德語的意思是僕人;那是否意味著黑塞認為知識份子應當成為僕人而非主人,因為他們的首要任務是要用自己的知識去推動社會進步,揭露錯誤,並為世界帶來正面的影響。馬太福音第二十章二十八節記載耶穌說:「正如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也許,我們現在就應該反省如何做好僕人的角色,貢獻所能。

 

博文及社會科學學院院長

李偉強教授

註* :社會科學與政策研究學系於2023年7月由原社會科學系和亞洲及政策研究系合併而成。

(中文翻譯:李婉霞)